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_第38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38节 (第3/3页)

稷,却如荒野一般寥无人烟。

    ??如那对爷孙般努力收割田地的人,竟是很难看得到了。

    ??这并非村人懒惰。家里没人劳作,税赋却要继续交。他们辛辛苦苦劳作,又饿又累抢收下来的一点点粮食,交了税之后就没有了,而他们劳作之后必须吃更多的粮食。这样很容易饿死。

    ??村人守着家里不多的粮食,待在家里闭门不出躺着不动,就能尽可能地少消耗粮食。若征收的官吏来了,饿得半死不活的村人就对官吏说,粮食都在田地里,让官吏自己去收,全都收走,他们一点都不要。

    ??除了他们实在断粮了才会踏出家门,还有一种情况。就如远处那对爷孙一样,老人生了病,快死了,他赶紧去收割粮食,自己累死在地里,收割的粮食交完税,还能供养家里的幼儿。

    ??这就是如今农人的智慧。

    ??朱襄的施粥,救不了他们为了养活家里的幼子,而自己放弃的生命。

    ??嬴小政问道:“不能像去年那样,让贵族们的门客帮忙收割吗?”

    ??朱襄回答道:“不能。门客收割其实只是一个起一个象征性地带领作用,实际从事劳作的是赵王和贵族麾下的兵卒。但现在邯郸已经没有那么多兵卒了。”

    ??嬴小政问道:“但我看邯郸城内官吏们仍旧在举办宴会,参加宴会的人仍旧多得肩膀挨着肩膀。让这些人去田地里,肯定能收割掉大部分粮食。”

    ??朱襄回答道:“那些多得肩膀挨着肩膀的人都是士子,他们比门客的地位更高,更不会下地。农家曾经希望君王和农人一样下地干活,他们就是看到了这一幕。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。”

    ??朱襄揉了揉嬴小政的脑袋:“每个人往高处走,都是希望自己不再经历劳苦。如果让不应该下地的人下地,那么君王手下将不会有贤能之人投奔。”

    ??朱襄和嬴小政一问一答的时候,荀子用腰间的剑当拐杖,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,也看着荒芜却又确实丰收了的田野。

    ??荀子曾以为,朱襄不会理解他的思想,不会成为儒者。

    ??现在他却发现,朱襄或许是他的知己。

    ??儒家骂农家和墨家不知上下尊卑,将君王和贵族拉到了泥地里,说什么众生平等,完是疯话。

    ??难道儒者真的认可有的人就该永远高高在上,有的人就活该一辈子耕地吗?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说得很明白,不是这样。

    ??他们只是实话实说,认为农家和墨家的理想绝对不可能实现。

    ??既然这种事不可能实现,为何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做?这对国、对家、对民都没有益处。一种政治思想,首先要能实现,才能推行啊。

    ??荀子认为天行有常,荀子认为君王无定势,荀子还第一次提起“民心”而不是“士心”。

    ??但荀子却又说贤能之人应该从一而终,为天下一统而努力;君臣必须有别,臣子不能自诩比君王更高贵的人。

    ??后世有学者批评荀子这样是卑躬屈膝,谄媚君王,比孔孟品行低劣。

    ??看荀子的生平,得不出这样的结论。

    ??荀子只是看到了当下的大势,选择了一个对当下最有利的政治思想——君主专制,中央集权,天下一统。

    ??荀子知道自己会背负骂名。因为他这样做,就是降低了天下原本能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士族的地位。

    ??但荀子从不畏惧自己的身后名。只是偶尔,他也会哀叹,心想自己能否遇到一个理解他的人。

    ??荀况杵着长剑当拐杖,走到了朱襄身边,训斥道:“你既然知道,又为何无谓地哀叹?哀叹没有任何用处,只会让你变得颓废。”

    ??“是,老师。”朱襄抱着嬴小政站起来。

    ??荀况颔首:“去做你能做的事。”

    ??朱襄道:“是。”

    ??朱襄和荀子对话的时候,感觉体力不行了的老人,抱着收割的穗子往回走。

    ??“朱襄公!”老人看到了朱襄,立刻脚步轻快地走了过来,好像疲惫消失了似的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